理论学习
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贵州,都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贵州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在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创造新经验。近年来,贵州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紧盯夯实基层基础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坚持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一体推进,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一、聚焦“减负”推动轻装上阵,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办实事抓落实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贵州正确处理“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的关系,着力厘清乡镇(街道)、村(社区)权责事项,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一是推动“应减之负”减到位。坚持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制定实施省级领导同志下基层公务接待“十严禁”,持续精简会议文件和督查检查调研,全面整合省直部门涉村(社区)报表台账,优化重构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规范村(社区)组织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大力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2024年,贵州将村(社区)原需填报的95张报表整合为“一张表”,涉村(社区)政务APP从28个减至2个,基层干部获得感明显增强。二是深化“为马赋能”强保障。积极为乡镇(街道)扩权赋能,依法依规赋予乡镇(街道)党(工)委综合管理、统筹协调、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权限。严格实行乡镇编制“专编专用”,通过“减上补下”、探索“县编乡用”等方式,推动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支持乡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制限额内有计划地开展招录(招聘),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乡镇(街道)工作力量,同时严格控制从县乡借调工作人员。认真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化“双报到双服务”工作,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三是厘清“应尽之责”明权责。健全完善权责清单,重点做好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推动形成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的乡镇(街道)权责体系。完善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清单,健全准入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与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的有序衔接,进一步厘清乡、村职责边界,让乡村干部更清楚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
二、聚焦“增收”提高保障水平,让基层干部苦干实干更加安心
基层组织实力雄厚,为老百姓办事的底气才更足;基层干部收入增加,让人才往基层走的吸引力才更强。贵州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财政保障层级,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一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广“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资产参股、委托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支持村级组织运转的方法路径。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确权工作,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实施细则,建立农村集体资产权责清单制度,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加大村(社区)财政投入力度。注重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在农村,持续加大省、市两级财政补助力度,重点保障好村“两委”成员基本报酬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在城市,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薪酬增长,分步实现与上年度当地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基本持平。三是着力提高基层干部收入。通过调整乡镇工资补贴、落实年度考核奖向乡镇倾斜、高定工资档次等方式,确保分步实现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的比例要求。落实好村“两委”主要成员基本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对未达到省级明确保障标准的及时调增。
三、聚焦“提质”锻造过硬队伍,让基层干部善作善成更有底气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等工作,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贵州结合实际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加快建设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一是抓实教育培训。坚持以县级党校为主阵地,坚持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兜底培训,充分发挥村(社区)党员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作用,邀请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名师、专家学者、各领域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书记等授课,精心打造贴近基层、务实管用的课程,注重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等方式开展培训,让基层党员干部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深入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扎实抓好村干部跟岗实训等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干部能力本领。2024年以来,先后举办全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视频培训班,培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75万余人次,开展4期村(社区)党员干部常态化培训、培训230余万人次。二是强化力量配备。坚持以人口数量为主要依据,兼顾地域面积、发展任务、治理难度等因素,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核定村(社区)“两委”主要(专职)成员配备总职数。用好公益性岗位政策,规范岗位设置,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持续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加大社区工作者选聘力度,确保今年年底前稳定实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8人。三是注重源头培养。着眼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需要,深入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确保换届时每村(社区)至少储备1至2名成熟可用人选。加大农村发展党员力度,注重在优秀农民工、致富能手等群体中培育入党积极分子,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监督,坚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基层干部在遵规守纪前提下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四、聚焦“拓渠”拓宽成长空间,让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更有盼头
拓宽基层干部晋升通道,是有效保护和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基层干部队伍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贵州充分释放政策效能,着力畅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让基层岗位更有吸引力。一方面,积极拓宽村(社区)干部上升路径。拓宽进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渠道,结合实际制定择优选拔办法,按照法定程序,常态化选拔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拓宽进入乡镇行政事业编制渠道,适当扩大定向招录(专项招聘)村(社区)干部比例,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聘时,分别制定面向村(社区)“两委”专职成员的职位计划。2024年以来面向优秀村(社区)干部专项招聘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88人。另一方面,积极拓宽乡镇(街道)干部成长渠道。拓宽提任省市县机关单位副处级岗位渠道,组织开展省直机关面向优秀乡镇(街道)党政正职选拔县处级副职领导干部工作,鼓励各地常态化选拔优秀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到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副处级岗位或相应职位。2024年,全省选拔一批优秀乡镇(街道)党政正职担任省直机关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拓宽进入上级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渠道,省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每年拿出一定岗位,定向遴选(选调、招聘)乡镇(街道)干部。拓宽职级(等级)和职称晋升渠道,用好用活职务与职级并行、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政策,优化调整“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有关政策,持续释放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改革的效能。
五、聚焦“优考”树牢鲜明导向,让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更有劲头
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有什么样的考核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干事风气。贵州坚持自上而下、从省级改起,不断优化考核层级、考核事项、考核指标、考核方式,着力解决指标繁琐、多头重复、内容泛化、过度留痕等问题,持续增强考核牵引效应。一是优化整合考核事项。合并或调整性质相似、内容相近、对象相同的事项,将领导班子政治素质考察、平安贵州考核与党建工作成效考核整合,注重与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有效衔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党员干部务实功、求实效。统筹面向县级及以下基层单位的考核事项,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计划外考核、“搭车”考核。二是优化精简考核指标。注重对考核指标进行科学“瘦身”,调整优化“核心指标+负面清单+领导评价”指标体系,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删减导向性偏弱、区分度不大、精准度不高的指标和过程性、留痕性指标,常规性、日常性工作不纳入考核,挤出指标“水分”、提高指标质量,提升考核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优化改进考核方式。按照“一级考一级”的思路,由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逐级进行考核。对乡镇(街道),鼓励县级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分类进行考核;对村(社区),通过“排队抓尾”统筹整合各类考核。加强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和开发利用,减少现场实地考核,取消“月调度”、“季监测”等频繁调度方式,将考核重心放到工作实效上来。2024年,贵州全省性考核事项压减80%以上,面向乡镇(街道)考核指标压减50%以上,切实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