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党建工作 - 基层风采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员朗读活动(第五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朗读者赵子宁。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朗读的文章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杨善洲》(节选)。

一辈子的生命坐标,心永远贴在群众的脉搏上。在保山,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杨善洲的“经典段子”。一天、施甸大街上一个赶马人想钉马掌,无人帮助,难以操作,见一乡下模样的人走来、忙说:“兄弟,帮个忙!”“干啥?”“帮我端马脚钉马掌。”“好!”那人用两手端起马脚、双腿前弓后蹬,用膝盖撑住,赶马人又割又钉、一阵忙活、半个小时,马掌钉好,那人拍拍手和裤上的灰土。一个过路人问赶马人:“你可知道帮你钉马掌的是哪位?”“不知道。“施县委书记杨善洲。”赶马人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

施甸县城边一段公路上石工们正砌一座海洞、工地上一片打石声。一个年轻石工技术不熟,手上有点不听使唤,忽闻旁边有人说:“针子要钉紧,下锤使点劲。”他有点不耐烦,脱口说:“有本事瞧瞧!”那人拿过工具,叮叮当当,一会儿工夫,一块花纹石头打成了。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咬咬嘴唇,那告诉他,教你打石的是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杨善洲从20多岁起担任县领导直至地委书记,他始终把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

他很少呆在地委机关,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路,顶件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等各种农具,碰到就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地里人看过了,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他说:“与群众一起劳动,了解基层情况是最真实的。”

保山有5个县,99个乡,每一个乡都留下了杨善洲的脚印。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是最远的一个乡,很少有领导去。杨善洲上任不久,便徒步4天,进了木城乡。在一间破旧的茅舍前,一位农民把他引进屋。一张用竹竿捆扎的床,一张草席,火塘旁放着一只破瓦罐,杨善洲把手伸进瓦罐抓出一把干瘪的苞谷。他走到那位农民面前:“老乡,对不起,我没有当好这个地委书记…”

当夜,杨善洲召开乡干部会议,他说:“我得先做检讨,你们这里的山是荒着的,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瘪着的,袋子里是空着的,我没尽到责任。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父老姐妹铲除贫穷的根子,让他们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第二天,他从木城出发,又徒步3天,跑遍了周围的几个乡十几天后,保山地委做出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杨善洲对地委一班人说:“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应该一天也不安宁!”

不安宁,成为杨善洲烧在心头的一把火,为了群众能过上好日子,他一刻也不安宁。

“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这是早年流传在保山地区的顺口溜。由于保山地区山区面积占91.79%,土壤贫瘠、种植方式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业产量在解放初期很低。杨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

他专门在保场乡种了半亩粳稻试验田,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一亩地可以提高产量三四百斤。为让群众熟练掌握这一种植技术,他常年跑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推广。

1982年的插秧季节,龙陵县平达乡河尾村的几个农民正在地忙活一个农民打扮的老者走了过来:“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村干部没跟你们讲‘三岔九垄’插秧法吗?“

农民们以为他是路过的农民,没好气地答:“你会栽你来栽嘛!“

杨善洲二话不说,卷起裤脚就下了田,一边讲一边示范。插秧是倒着插,越往后插得越快,农民们惊奇地发现,很快他就跑到最后去了。

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用这个“三岔九垄”。他还种了“坡地改梯田”、“改条田”、改籼稻为粳稻等各种试验田。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毋庸回避,杨善洲也不是事事都看得准。他也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落后于农村改革的实践。但当他一旦了解到群众的意愿,便会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供稿单位: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版权所有©长春光华学院组织部 地址:长春市武汉路3555号长春光华学院A区行政楼
联系电话:0431-84848857  组织部邮箱:ccughczzb@126.com